0%

什么叫做傲慢?

傲慢就是对有可证伪性的问题只有三分证据,却有十分把握。

有一分证据,对自己下一分结论;有十分证据,对自己下十分结论,这就不算傲慢。有五分证据,下四分结论,这个可称为谨慎。有十分证据,下一分结论,这可称为稳健。

但是你要看清楚,这是对你自己而言。你自己知道自己有几分证据,下了几分结论即可。你不需要把你的证据全部告诉别人,去向别人证明你不傲慢。

很多人真正的问题根本不是傲慢不傲慢,是生怕别人觉得ta傲慢。ta其实甚至都不关心自己是不是真傲慢,而是心心念念在关心“如何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傲慢”。

ta几乎不会考虑自己有几分证据、又下了几分结论——因为从无这个习惯,ta甚至对这些“刻度”根本没有觉察能力,怎么考虑?

人没有这个觉察能力时,ta其实一直都处在“有了一套自己看不出问题的证据/论证/结论”的状态。这个状态已经足够令人下某种决心,但这个决心是松垮的,是忐忑的,于是人反而特别在意别人说自己傲慢。因为“有人说我傲慢”对忐忑中的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大的不祥之兆。

不弄个水落石出,怎么睡得着觉?

于是一定要学会“不显得傲慢”的技术,避免让自己心惊肉跳;万一没避掉,真撞上了,要么词谦意卑,求得一个“你态度还可以”的高抬贵手;要么狗斗不休,必要对方弃械投降,跪地称错。

不然怎么睡得着?

这跟傲慢不傲慢没有一分钱关系,只是不能承受自己的自由和独立的怯懦者无聊的自欺仪式。

这跟老鸟的状态是不同的。

老鸟“狮子搏兔”——同样的生意投资,老鸟准备了十倍冗余的资源;同样的预估,老鸟会把效果对折又对折;同样的结论,老鸟做了三条截然不同路线的论证,都殊途同归,然后才开口说结论。

这些结论常常在菜鸟们看来惊世骇俗,但却其实是极端保守的。因此菜鸟们的惊讶、质疑、甚至用“你怎么这么傲慢”的罪名安抚自己的惊恐、倾泻被惊扰而生出的不满,都不会动摇老鸟的判断。

那只是显得傲慢而已,并没有什么真的傲慢。

这跟偏执和讳疾忌医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这样做出的结论并不会因为被指责傲慢而动摇。

因为那冗余几倍的估计并没有动摇,那能从几条互相独立的路线同时验证结论的论证没有动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没有动摇,自然规律没有动摇,数学没有动摇,逻辑没有动摇,结论就不会动摇。

尤其是宣判你傲慢的人没有拿出真正能动摇结论的数据、逻辑和论证,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哭诉你不听ta的结论,这就更不足虑。更不用指责你傲慢的人没有表现出逻辑通顺的叙述能力、论述能力以及必要的数据掌握,那么ta的指控就更加的无法认真对待。

是的,的确有可能最后开了宝,是对方说中了结果而是你做了极大保守估计、做了多路论证的结论错了,但你之前的立场和态度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仍然不能被称为傲慢——那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即使你有如此大的把握,你仍然只是在赌这是正确的。

从始至终,你都知道一切来自你自己的一切结论都只是最有胜率的赌注,而不是最终真理,那么无论你的结论是什么、你的态度如何坚定、如何“不听人劝”,你都在绝对逻辑意义上无法是傲慢的。

对你只存在是否人让人觉得傲慢的问题,而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傲慢问题。

也就是说,本质上人只有一种傲慢,就是误以为自己所相信的某种结论是天经地义的客观事实,而不仅仅是自己基于绝对有限(无论自己觉得有多大把握)的片面证据、依靠自己绝对不足(无论自己有多么强的相对优势)的智力能力而下的输了最无话可说的信仰的赌注。

这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傲慢。

只要你不是对客观世界傲慢,你就从根上没有傲慢的问题。

你只能做到你目前做到的这种质量的判断,它再错,只要你没有看到足够能动摇你论证的新鲜证据、新鲜论证、明确错误,你只能坚持。你不能仅仅因为一个没有提出新证据、没有给出新论证,没有错误可指出的人大声疾呼你“傲慢”而改变结论和立场。

因为你不能围绕着别人的情绪安排你的决定,这根本行不通——就算你愿意都不行。你可以为了对方的痛苦改变语气,改变实施计划,改变优先级,但是你不能因此改变观点和立场,这根本不可行。

而且从道德上你不可以这么做。

因为这是在与人合谋实施一场被刻意纵容的绑架。你在任由自己成为受害者,而悄悄把绑架的罪放在了对方头上。这是一种极其邪恶的阴谋,因为这样做的“温柔的人”,在将来不顺意的时候几乎肯定向对方追讨这无法归还的欠债。

犹如一个保安,看到了一个穷人在偷东西,以“仁慈和同情”为名任由对方得手,以便日后拿出录像带来让对方就范一样——“当初就是因为你不依不饶,所以我才妥协,你把我本来该有的命运还给我!”

这里也要额外提醒没有把这事想明白的小朋友们——指责对方傲慢而只接受对方的屈服为结果,是唯有以性命相托的爱人才有的特权。

只有绝对要为子女的一切后果买单的父母、为对方的一切后果不惜以死相救的爱人有资格这么做。

因为只有他们才当得起这样的埋怨。

你若要以傲慢责备人,你最好想清楚对方真的因此“放弃傲慢”的后果——如果你是给出了新证据新论证,而对方采纳了、改变了计划,那么责任在对方自己的判断;如果对方仅仅是因为你指责傲慢而改变决策,那么由此而亏的本你必要承担、受的罪你必要赔偿。

你若是不打算承担、赔偿,实实在在告诉你,引发的那份痛恨,只要对方够得着你,绝不会轻易善了。

因此,有证据、有论证,你就应该只摆论据和论证,不要多说什么傲慢。没有论据和论证,只是批评对方傲慢,你只想着对方不肯迎合你的看法,你想过对方迎合的后果吗?

你要想清楚你是不是性命相托的爱着对方,对方将来的一切不幸后果,你一力承担,有死而已。

如果你不是,你如同在作死,

愚不可及。

有事说事,有错说错,无凭无据说人傲慢,

人听了你的,栽了,你养啊??

为什么要面对没有论据、没有论证的傲慢批判保持无视?

因为我不要让你担上让我人生不幸的罪。

所以老纸白衣飘飘,一意孤行。

因为我没听你的,这样你就不会有罪,我将来也就不会怪你。

你会因此说我傲慢,我理解,

我原谅你。

如果你够仔细,你应该看到前面那个定义里留了一个口子——“可证伪”。

只有对可证伪的事物,才存在被定性为傲慢的可能。

对于不具备可证伪性的命题采取坚定立场,除非影响到客观的可持续性,否则是绝对免于人的判断的——而是不是确实有碍可持续性,这判断不是靠你的数学推断,而是靠上帝对人命运的实际揭示。

这是神裁的管辖范围,非人类所能置喙。

人坚持认定一个不具备可证伪性的命题为真或者为伪,去面对命运的裁判,这是一种天然的自由。

既然都不具备可证伪性,你当然永远没有足够依据去证明对方错了。

“在自己也明确承认没有任何逻辑上可行的证伪通路的前提下去断言别人是错的”,这本身是一种无可质疑的傲慢。

很简单,无趣的本质就是容易被代替。

木心老爷子说,人之为人只在异人处。异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有趣的表现也不可捉摸。

而无趣总是相似的。

每天刷知乎,看到最多的是情感问题,但我从不回答,在生活中也尽可能躲避别人找我咨询情感问题。

因为隔靴搔痒的鸡汤治标不治本,而治本的话,又太伤人。

真相就是你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你的一切,从长相到气质、从兴趣到笑点、从三观到品性,都实在是太容易找到一个和你相近甚至比你更好的代替品了。

《剑网三》是个引发过我无数思索的奇妙网游,因为它把有趣和无趣都混淆到了极致。

它是一个整体很有趣但个体很无趣的世界,和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方向一致。

无论是剑三还是当今网络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口头禅越来越精妙、表情包更摄人心魄、兴趣爱好也越来越精英主义。

看起来就是你也爱健身阅读,我也爱音乐旅行,看起来你也灵魂有趣我也皮囊好看,但本质上每个个体依然是复制党,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复制的内容更高级和精细罢了。

早年我在地摊书上看到句耐人寻味的话:“你的观点,究竟是谁的观点?”

沉迷剑三那几年,最深的体会就是,玩的时间越久、勾搭小姐姐的方式居然就越趋于模式化。

她们实在太像了,也许ID不像但意境一样,也许五官不像但一个嗲样,她们每天发同样的表情包、喊同样的666、张口我的哥、闭口厉害了。讨论的八卦大同小异,说出的情话似曾相识。时间越久,就越像是在背一本《日常剑三用语3000》。

她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小姐姐养猫,有的为了艺考半夜画画,有的在土澳搞代购,有的贷款开了宠物店。

但对于这些真正有趣的东西她们都视而不见,竟为了获得融入集体的归属感而让自己从里到外都复刻大众喜欢的模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你真的很有趣,但我阈值也真的被抬高了。

你太容易被代替,又让我如何发自内心的专一?

游戏是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很无趣,因为他们既无特长也没爱好,找不到一丝出彩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代替的群体。

还有一小部分人,有些有趣,但是他们的出彩之处,又和其他有趣的人高度重合,又在审美疲劳的人眼中显得很无聊。

也许你整体是个有趣的人,但你脸好看我可以找个比你好看虽然有些呆的姑娘约会,你机灵我可以找个比你聪明虽然外貌不如你的姑娘共事,你好玩我可以找一个比你更好玩虽然是男生的同伴一起玩耍。如果你有恃无恐,我甚至可以用游戏、用书本、甚至都用不着与人交往就等代替和你在一起的空档。

真话就是这么伤人,有的人自动被忽略,有的人能被有意识的拆分代替。

而真正有趣的一小嘬人,他们有清奇的脑回路,他们有无懈可击的幽默感,或者有鹤立鸡群的绝技傍身,他们异人的特质我找不到人代替,整体更是找不出比肩的第二人。

这样的人我怎会觉得他不有趣?

更伤人的是,这种无趣的普遍现象,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只因一个技术原因,互联网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没法阅人无数,可结交的对象太少,可类比的空间更少。

自90后起,沟通和结交成本太低,更可怕的是,接受的信息越来越相似,被同化的程度更深。

也就意味着,在大数据面前,你原本有的特质很容易在另一个人身上发觉,你将会有的三观可能也会灌输到另一个人身上。

可笑的是,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独特性,这个锅往往会让渣男来背。

春江水暖鸭先知,世间无趣渣先知,最先阅人无数的人最早体会到了这种困扰和被无趣折磨的无聊,所以最早成了渣男。

就像为什么张无忌坐拥蛛儿和小昭没人在意,但选周芷若还是赵敏向来被人津津乐道。

因为她们俩实在太特别,不能互相代替罢了。

回到题目上,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无趣的人?

这还用判断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有趣与否,完全取决于他在他认识的人之中有无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感想,最后还是给一点建设性的建议:

  1. 有趣的核心标准是不可替代性,但独特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客观实力上。 还有主观的情感纠葛、独一无二的回忆、独一无二的情绪体验,便是此类。

  2. 情感纽带只对特定主体适用,而那种普世意义的有趣,本质是自我实现的外泄。即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等基础需求之后,流露出来的那种对自我追求的狂热和幽默。

  3. 无趣就是无趣,无趣也仅仅是无趣。每个人都只有脱离了低级的生理需求,开始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的时候才会渐渐变得不可被替代,渐渐变得被自己和他人都认为有趣极了。

通过行动对大脑进行编程,然后成为自己。

解释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同样的文字,传达到不同人脑子里是不同的意思,我只能尽量尝试用最直白的方式进行解释。

先说这个“知行合一”吧,这里的知并不是对某种知识的认知,更不是所谓的用来指导人生的道理,而是行为本身,举个例子吧

“我今天决定看一本有用的书,但是在看书的时候游戏的场景不断在我脑子里闪现,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玩游戏了。”

这里的知不是“读书很有用”这个做人的道理。也不是“我觉得游戏好玩。” 这种认知上的经验,而是“ 每当我读书烦躁的时候,就觉得玩游戏可以缓解我的烦躁,于是我就去玩游戏了。” 这一事实本身。

从这里我要穿插一个观点,那就是平常我们脑子里想的东西,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碎碎念,是无法停止的浮躁带来的自我囚禁。

比如说你明天要举办一场会议,你脑子里的碎碎念是:“怎么办,好紧张,我有没有能力做好啊,失败了会不会扣工资啊。” 其实你的真实想法是潜藏在碎碎念下面的,即“我要通过明天的会议维持我的地位和工资,但是我缺乏经验,所以我应该多做一些准备。”

然后,你确定了内心真实想法,跟随内心去做事情,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而不是被自己脑子里起起伏伏的念头和噪音引入奇怪的境地。

为什么要在事情上磨练?因为即使你做到了知行合一,但是你不能改变自己的知,怎么改变自己的知?只能通过行。回到前面看书浮躁的例子,当你能够忍住不玩游戏后,你的知其实发生改变了。

一开始是:

“每当我读书烦躁的时候,就觉得玩游戏可以缓解我的烦躁,于是我就去玩游戏了。”

当你经过行动后,你的知就变成了

“每当我读书烦躁的时候,就觉得玩游戏可以缓解我的烦躁,然而这种浮躁忍忍是可以过去的。”

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系统升级了?这就是对大脑编程的秘诀啊,通过行动改变思想,你想要变成什么人去行动就好了,不要相信脑子里的碎碎念,吃饭的时候想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想着睡觉,精一于事情本身。

那么这个良知是什么,有人说这涉及到到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个问题,其实毫无关系。这个良知源自是人本来就有自发的追求的。不管是男女情爱功名利禄天下太平艺术之巅,所有人都是自发的追去某种让人感觉良好的东西,也许是精神上,也许是肉体上。这种东西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

前面已经说过,你可以通过行动朝着某个方向转变,关键是朝哪个方向变。

明朝还是儒家的天下,人人都要朝着儒家圣人的方向进化,所以这个良知在《传习录》里就是圣人应该做到的内容,因此有很多劝人超越功名利禄的致良知的言论。

在当代,你要成为你所认为的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行动改变知。

逐渐行动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过去你想成为的自己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也许是观念妥协后自我欺骗的产物,因此你又有了新的自己想要成为,如此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自我修正,有一天你感觉到你现在的自己就是你本就想成为的自己,你终于成为了你自己,成为了“真我”,而不是那个被观念和先天束缚的“假我”,恭喜你开悟了,不需要再去弄一个一个想象的自我概念了,只要做事就好了,心无内外了,心外无物了。

总结起来就是 :

  1. 去除脑海中的噪音,观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

  2. 通过行动改变自己。

  3. 让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转变

  4. 不断否定新的自己,继续朝着新的自己转变

  5. 直到最后成为自己,于是没有自己

  6. 因此自我的边界被打破,心无内外,贯通天地。

Joe是一名酷爱爵士乐的中年音乐代课老师,最大的梦想是站在舞台上演出。在某个平平无奇的日子,他获得了作为某个爵士乐队键盘手演出的机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舞台。在赶往演出会场的路上发生意外,来到死后世界。
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站在长长的光梯上,光梯不断上升最后通往重生之门。所有人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静静站在光梯上等待门的到来,除了Joe。不甘心的Joe挣脱光梯的束缚,跌落到新生世界。
新生世界的灵魂都会被管理员赋予某个缺点,带着某个缺点的他们,还拥有一块独属于自己的通行证。通行证上缺少独属于自己的spark,只有补全spark的完整通行证才可以回到地球。Joe稀里糊涂被安排成了新生灵魂的导师,在这里他和22相遇了。22是千年以来,始终没有找到spark的老顽固,他觉得地球很无趣,只想呆在新生世界而不想转生。Joe拿他没有办法,只能道出实情。22突然想到补全spark之后将通行证送给Joe,这不就是win-win?于是二人组踏上了补全spark的旅程。与此同时,计数员也查到少了一个灵魂,也开始了他的追查之旅。
经过各种尝试,22始终无法补全spark,无计可施的二人组只能来到迷失世界。迷失世界是还活着的人,进入心流状态之后,灵魂短暂进入的地方。这里的灵魂,或是因为投入而进入忘我的境界,或是因为偏执而进入迷失的状态,有忘我演奏的音乐家,有专心扣篮的运动员,有迷失于交易的金融工作者。在老船长的帮助之下,二人组阴差阳错返回了地球。但是,22变成Joe,Joe变成橘猫,交换身体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
占据Joe身体的22,体验到了生活中小小的幸福,美味的食物,奇妙的爵士乐,汹涌的人潮;体验各种各样有趣而又不一样的日常,和长号妹妹聊天,和理发师聊不同的话题,和Joe的母亲争论梦想。一片落叶缓缓飘落到22的手心,不知不觉之间spark补全了,但此时的二人组还不知道spark已经补全。现实世界里的老船长打算帮二人换回身体,22不同意,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找到spark了,于是他跑掉了。在Joe追逐22的过程中,计数员找到二人组,将他们带回死后世界。
被强迫带回的二人组发生争吵,22赌气将通行证扔给Joe后就消失了。随后Joe返回地球,实现了自己的舞台梦。Joe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乐,反而有些失落。听到队长“年轻的鱼”的故事,看到22留下的杂物,Joe决定返回迷失世界,他开始演奏。
返回迷失世界的Joe,找到了22,此时的他已化身成迷失的怪物。Joe从迷失世界,追到新生世界,最后被22一口吞下。在那里,Joe看到了22的回忆,“不够格”,“一无是处”,“不够正直”,“不够聪明”,“不够与众不同”,“没有意义”,“是你毁了一切”,“你永远无法找到spark”…越过种种困难,Joe用之前的落叶唤醒了22。
Joe将通行证还给22,陪22走完回地球的最后一段路程。管理员也网开一面,破例让Joe返回地球。
Ending

观后感:
新生灵魂在本我研讨会里被赋予性格,本我是人最为原始的的欲望,有些被赋予冷漠,而另一些被赋予热情。电影强调了分配的随机、均衡,人生来就是不完美的。每一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内向、外向,热情、冷淡,个体不必过分纠结自己的性格是好是坏,过多反思有时也算一种内耗。坦然接纳自己,各种优点、缺点,各种奇怪的特质,这些与众不同的元素,组合连接构成了真正的自己。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现实生活,人生的幸福指数可能会更高一些。
“有些人不愿放下焦虑和执念,害得自己迷失方向”。“迷失的灵魂和神游于忘我境界的灵魂,并无太大区别。忘我境界的确令人愉悦,可一旦沉溺于其中,人就会脱离生活迷失自我”。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动与静,动态追逐生命的绽放,静态拥抱转瞬的日常。
来到苏州之后特别喜欢烟花,觉得烟花升空绽放的瞬间,烟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升空的花火展现了极致的浪漫,纵使那只是短短的一瞬。这半年以来,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是“今天你有努力燃烧嘛”。想趁着年轻、有闲的时候,去骑行,去奔跑,去疯去闹。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大体如此吧。
可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领悟到生命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姿态。人生之路,步履不停,时常静心漫步于人生小道,也不失为另一维度上的“花火”。也许是秋日缓缓飘落的法桐,也许是夕阳下泛着橙蓝二色的水面,亦或是冬日雪花压断的枯枝;也许是亲朋许久未见的笑容,也许是少年放学归来的喧闹,亦或是网友随手赠予的远方问候…生命中的转瞬即逝的静态之美,从个人角度来描述的话,有点像冬雪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花火的动”和“冬雪的静”都是生命里的某个瞬间,正是这一个个瞬间组成了我们的人生。spark既不是灵魂的目标,也不是爱好和人生意义,它是准备去生活的决心,去拥抱生活的勇气。年轻的鱼想要寻找大海,殊不知自己每天看到的,普普通通的水,就是大海。迈开脚步去面对生活,去记录、去感受生命中的动静之美;用心活在当下,勤奋也可,慵懒也罢,学会发现平凡生活中闪闪发亮的东西。
至于如何去做,知乎上有一段话讲的特别好。

1
2
至于如何去做,影片也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Open your beginner's eye",用新生儿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一个别有深意的镜头是,22给了地铁卖唱的流浪歌手半块Bagel面包。观众的第一反应都是哑然失笑,因为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钱是有价值的,半块面包是垃圾。而在22这个世界的“新生儿”眼中,花花绿绿的纸钞只是纸片而已,而第一口面包给他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而动人的。正如流浪歌手的歌声带给他的感受一样。在他的心中,没有习得的条条框框,只有最本真的感受,这就是22的spark。
Joe回到家中,也终于领会到了究竟什么才是spark。他回忆起22第一次品尝披萨,第一次观察落叶,再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听到爵士乐,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抚触,第一次感受潮汐拂过脚面,第一次看到曼哈顿的万家灯火。不加价值判断,不加预设立场,再一次用“第一次”的态度来看生活里的一切。这时他才明白,让他生活不算白活一场的,并不只是音乐梦想,也有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星星点点。生活不完美,也不是毫无希望。既然来都来了,那就试试在每个当下寻找一些星星点点的spark。

Pasted image 20230108182554.png
Pasted image 20230108182611.png
Pasted image 20230108185048.png
Pasted image 20230108185855.png
Pasted image 20230108190353.png
Pasted image 20230108190440.png

EF9FEGOKB~DM{Q70QWB%J.png
MBOATCWLBVFU$AR4XOA.png

拉萨不在拉萨,拉萨在路上。

寻找向日葵气味的武士。

第九集

Snipaste_2023-09-06_21-22-57.png
Snipaste_2023-09-06_21-24-01.png
你怎么可以这么对待希露菲!!!
希露菲呜呜呜…

第十集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心理学,又称个体心理学。它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它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重大灾害或者虐待对人格的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而且愤怒是可收可放的。

以精神创伤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学会接纳自己,现在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去改变自己。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去利用被给与的东西。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选择“不幸”的原因,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行为。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应该就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逃避现实吧?)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但是,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因此,改变是需要“勇气”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首先要做的是,拥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决心。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像吹口琴不跟伴奏,就可以安慰自己只是嫌麻烦懒得跟,其实是节奏一塌糊涂,害怕别人指指点点而已)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过度没有影响。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第二夜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讨厌自己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很多东西,比如身高,只是一个客观测量的数字,问题在于自身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主观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

人本身具有追求优越性这一特质,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它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而把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则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例如权势张扬,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还有一种自夸的复杂实例,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即夸耀不幸。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人生是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没有关门时间的马拉松房子总有一天会买得起的,慢慢来就好了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是因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的。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被对方的言行激怒时,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争斗结束时,败下阵来的一方会进入复仇阶段。像孩子败下阵来之后出现不良行为、逃学、割腕。

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了。如果你认为你是正确的,那么无论对方持有什么意见都应该是无所谓的。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并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来完成的。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力量,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两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爱的课题是最难的课题,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不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在恋爱或者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呼吸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你已经下定决心要结束这种关系,目前正处于搜集资料阶段。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你自己的目的改变了而已。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也能够轻而易举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为逃避人生课题或者人际关系,而捏造他人的缺点。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以上情形,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的问题。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追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同时,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关于自己的人生所能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分离课题是为了让我们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更好的审视、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伸伸手即可触到,但又不踏入对方的领域,保持这种适度的距离非常重要。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选择了不太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惹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之卡”“修复关系之卡”一直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前提是学会课题分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想要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课题分离是分际关系的出发点。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作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

把以自我为中心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及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自己的、以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对自我的认识,行为奇异的人–>一无是处的人–>为他人着想的老好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小时候看数码宝贝,经常幻想自己是木偶兽,可以操控世间的一切;而且有时候很害怕,害怕我是木偶兽手中的一枚棋子,内心想什么别人都可以听到)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直面人生课题。但是,无论你还是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不应该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

共同体有很多,我们属于多个共同体,两个人之间的共同体、家庭、学校、企业、国家。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的、更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是一种纵向关系,表扬也是一种纵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看作横向关系。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纵向关系容易导致干涉,也就是操纵。

横向关系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援助,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被称为“鼓励”。首先要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在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当别人帮助我们的时候,用感谢来代替。(但不要用谢谢,感觉很生分;谢啦,好厉害,很棒,表情包都很合适)人在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通过感受到自己有价值而获得勇气。要做到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横向关系不是不尊重,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 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关于自我接纳,在进行课题分离时,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只关注可以改变的。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他者信赖,无条件信赖他人(个人认为,这里的他人需要经过一定的筛选,一旦通过筛选,就无条件信赖他)。信赖他人可能会遭到背叛,但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同时,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只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就可以了。

关系浅,破裂时痛苦就小,但得到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不要因为逃避痛苦或者悲伤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的加以实践。

世界上并非全是好人,但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都有问题。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工作狂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逃避其他责任。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因为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否真的做出贡献,我们无从了解也无法控制。我们只需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了。(有一个疑惑,送礼物是送对方喜欢的,还是送我喜欢的?经过思考,感觉答案是,送我的认知中对方喜欢的礼物,但是送出去对方喜不喜欢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贡献感已经出现了)

孩子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的行为,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要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人生并不存在目的地。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学会关注刹那,即使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也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还有一点,站在现实性的角度,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的。你还有我,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是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这颗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你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要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的生活。

如果“我”改变,那么“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必须要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联想:对世界抱有善意,对他人施以援手,意味着我们也会获得被这么对待的可能性)